从《黄帝内经》到《养生论》的记载,在历史长河中,我国传统养生学内容越来越丰富,已经形成了一门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,这里的养生学可不仅仅只是对健康身体的预防和调养,而是对人体多方位研究的重大课程,下面来看看它有哪些理论依据。
具体来讲,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以中国传统哲学、中医药学为理论基础,并涵盖社会学、民俗学、伦理学、生物学等其他学科,结合古代各家之所长,可以算是一门综合学科。
传统养生学虽研究的是人的个体,在防未病的前提下专注于人的精、气、神等诸多要素,而不再单纯的指人的健康饮食、食疗等方面,顺应自然发展规律,用形、心、神来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,这些才是养生的真谛。故而小编总结以下几条法则。
▲ 顺应自然,抱守阴阳
每日有早、中、晚三个时间段,一年有四季春温、夏热、秋燥、冬寒的交替,人受制于大自然,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想要生存和繁衍就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,比如夏季要出汗,水分丢失严重,要及时补充维生素,多吃蔬菜水果,不然会让人体机能提前退化;冬天气温低,要穿厚衣服,抵御外邪侵入,以免落下病根。人只有认识到自然发展规律才能保持体内外的协调,故而能防未病,更长寿。
▲ 适当运动,动静结合
形体就好比生命活动的载体,只有精、气、神都正常了,生命才能维持下去。人的毛皮肌肤、血脉筋骨、脏腑组织足够健壮了才能抵御外邪。所以适当运动也强健体魄,身体健康了,自然而然就神清气爽了。
▲ 饮食有度,劳逸结合
中医认为,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生命的基础物质之一。气遍布全身,运行才能顺畅,而食物中的水谷精微正是气的源泉,而且要科学饮食,不可少补、多补。其次,要保持充足的睡眠,切记不要劳累过度、性生活频繁。
▲ 身心结合,情志不失
传统养生学追求的是“形神合一”,“善养生者先养内”。一般情况下,心理因素才是衡量健康的核心要素,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,身体的状况才能上升到一个zui佳的状态。所以静下心来,不被小事而烦恼,才不会损耗精气,阴阳失调,脏器受损。
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养生的知识,学会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,遇事不骄不躁;另外,还得保持日常的饮食规律,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,如果想了解更多食疗方法,请关注本网站!
访问手机版
微信公众号